????江門市蓬江區(qū)棠下鎮(zhèn)良溪古村作為“后珠璣巷”,其移民拓荒的石階、宗祠斑駁的梁柱、僑批泛黃的信箋,共同構成了立體的歷史教育場域。作為當?shù)馗咧袣v史教師,筆者嘗試突破傳統(tǒng)教材的敘事模式,將古村的物質遺存與精神基因轉化為高中歷史教學的“活教材”。在實踐中通過“觸摸式”“對話式”“生長式”三種研學路徑,讓學生在鄉(xiāng)土“肌理”中感知歷史的溫度,在文化認同中培育家國情懷,為新時代鑄魂育人提供具有地域特色和教育深度的實踐范式。
????江門市棠下中學 王海
????從教材文字到鄉(xiāng)土實踐
????古村的每一塊青石板都承載著文明遷徙的記憶。當學生們在教師指引下觸摸羅氏大宗祠前“鵝鴨橋”那斑駁的石欄,仿佛能聽見700年前羅貴率領36姓先民“破排角登陸”時的槳聲;凝視“五部堂”內高懸的“忠孝廉節(jié)”匾額,古代宗族社會的治理智慧便從族譜的記載中走出來,成為現(xiàn)實的觀照;輕撫僑鄉(xiāng)紀念館里泛黃的僑批,華僑們的苦難與鄉(xiāng)愁,讓課本中“近代中國社會變遷”的概念有了具體的情感依托。這種對歷史的真實的解析,本質上是將書本上“宏大敘事”轉化為觸摸實際的表達。
????歷史不再是時間軸上的冰冷印記,而是學生腳下土地的生長記憶。正如學生在研學筆記中所寫:“原來課本里的‘文化認同’,就是祠堂里阿公講解族譜時眼中閃爍的光芒?!?/p>
????從“認知認同”升華為“責任擔當”
????在羅氏大宗祠的“蠔殼墻”前,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生蠔殼的排列規(guī)律的觀察,解讀古人“以海為田”的生存智慧;在“鎮(zhèn)北樓”遺址,通過對比現(xiàn)存基址與老照片,引導學生通過AI技術復原場景;在僑批館,學生們用放大鏡辨識“銀信”中的繁體家書,翻譯“唐山親人安康否”的跨洋牽掛。這種“觸摸式”課堂打破了傳統(tǒng)“黑板+PPT”的單向灌輸模式,讓學生在細節(jié)中實現(xiàn)對歷史的真實觸摸。
????在村口的百年榕樹下,一場跨越時空的“對話”在學生之間展開。學生們分別扮演南遷先民、清代族長、近代華僑等角色,圍繞“為何離開珠璣巷”“如何維系宗族團結”“海外如何生存謀生”等問題展開激烈討論。當學生舉起自制的“金山箱”,講述箱底珍藏的《朱子家訓》抄本的故事時,“文化傳承”這一抽象概念便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載體,讓學生們真切地理解了“僑鄉(xiāng)”二字的意義。
????歷史課堂的延伸,最終體現(xiàn)在對古村的“反哺”上。教師指導學生為古村設計“移民文化導覽路線”,并用中英雙語撰寫解說詞;在社團活動上表演“舞火龍”“燒花炮”等傳統(tǒng)民俗;還有學生參與“古村活化”調研,提出“保護宗祠壁畫”“建立僑批數(shù)字檔案庫”等建議,體現(xiàn)出學生們對鄉(xiāng)土的情感從“認知認同”升華為“責任擔當”。
????從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的情感追尋
????歷史研學課的價值,體現(xiàn)在師生共同構建從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的情感追尋路徑。正如羅氏大宗祠前“聚族于斯,克勤克儉;溯源乃祖,曰孝曰忠”的楹聯(lián),這是一種對鄉(xiāng)土和祖國的熱愛,也讓我們真切地認識到,家國情懷并非一個抽象的概念,而是對腳下這片熱土的深情熱愛。
????良溪古村的歷史教學實踐表明,歷史研學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觸摸鄉(xiāng)土“肌理”時,感知歷史的溫度。因為那些閃爍的文化基因,終將在年輕一代的眼中、心中和行動中,轉化為照亮未來的精神之光。